《千面宋人》:欲尽此情书尺素

2023-04-22 09:23:49 来源:教育联播网

作者:葛涵瑞

《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下简称《千面宋人》)于2023年3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仇春霞关于宋朝士大夫书札研究的部分成果汇编,其中涉及60余位名士的120余封书信。作为重要的切入角度,《千面宋人》所录书信呈现出三个特点,即事件感、私人感和在场感。正是这些特点,使读者得以窥见书写者的千般面目。他们是朝官,是雅士,是亲族,是师友;他们有荣辱之惊,有得失之患,有生死之累。昔人寄情于书,今人见字如面。


(相关资料图)

事件感:进退与浮沉

《千面宋人》具体分为“请战”“为官”“治学”“通人情”“了生死”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又依具体人事再分小节。书信通过具体的事件串联起来,如线贯珠,不觉散乱。信件因事而发,写信人又为士子,可想而知,其间浸透了宦海沉浮的底色。

如韩琦《信宿帖》,就是答谢欧阳修所作。其缘起是韩琦取“锦衣昼行”意,新建昼锦堂,欧阳修为此而作文,即后人熟知的《相州昼锦堂记》。彼时韩琦位极人臣,欧阳修也不吝惜对同僚的称赞,开篇就是“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说官至将相,衣锦还乡,于人情而言是光荣的事情,古往今来无不如此。这里还有一个颇似贾岛“推敲”之事的修改逸闻:欧阳修原作“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后又快马追回原稿,改作“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前后各加一“而”字,以求句气舒畅,读来抑扬顿挫。之后韩琦作《信宿帖》答谢欧阳修赐文,盛赞此文是“雄辞浚发”,气势有如江河,“奔腾放肆,势不可御”。

《信宿帖》是韩琦位极人臣后的书信,从其间对欧阳修《昼锦堂记》的赞扬中,就能一窥他此时声势之盛,意气之扬。但韩琦前期也曾因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往扬州。时任福州知州的蔡襄给他写信(即《海隅帖》),云“自闻明公解枢宥之重,出临藩国,不得通名”。他得知韩琦离开京城,来到地方,虽然一时无法相见,仍不忘提醒这位被迫离开中枢的朝官,“使客盈前,一语一默,皆即传著,愿从者慎之。”同样因新政失败被贬,蔡襄十分清楚,此时万不能张扬,而应韬光养晦,谨小慎微,方能再盼起复之时。他提醒韩琦的随从谨言慎行,以防失言之处上达天听,足见京官被贬后的尴尬处境。

《信宿帖》和《海隅帖》,一写于得意之时,一写于失意之时,可以说代表了士大夫在两种典型处境下的心态。《千面宋人》在收录书信的同时,对其背景进行梳理与补充,借以还原书信产生的环境,使读者在书信原貌之外,更能体察到执笔落墨之人,触碰他们在进退浮沉之中的诸般心境。

私人感:餐饭与相忆

《千面宋人》选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私人感”。换言之,所选取的并非后世文集中刊行的“公函”,而是记录个人生活的“私信”。相比经世致用的大道,更多是个人心绪和情感的真实流露,其中餐饭和相忆成了最频繁的话题。

民以食为天。赖以为生的食物中,寄托了人们最朴实的祝愿。如范仲淹在《远行帖》中,便为张昷之寄上酒与盐豉:“苏酝五瓶,道中下药。金山盐豉五器,别无好物,希不责。”苏酒和金山盐豉都是家乡特产,范仲淹为远行的旧亲友奉上故乡风物,希望对方能够借此服药调食,足见其切切情谊。又如赵抃收到李柬之所赠山药,作《山药帖》以答谢:“以南都山药分惠,曷胜珍感。”并附上海柑四十颗为回礼。即使因为天长路远,投赠的食物已经腐坏,也无损寄赠人的深情。又如蔡襄为杜衍寄去荔枝,虽因为“道中暑雨”,杜衍收到的时候,鲜果大多损坏,但他仍为蔡襄的心意而感动,作《更蒙帖》以答谢:“五六千里地,不易至此,为感固可知也。”

在风雅的寄赠往来之外,“私信”的另一面,是不堪为外人道的病苦之困。《千面宋人》中的书信,颇有一部分选材于此。如苏轼为表兄程正辅写的《淡面帖》,就描述了自己与痔疾之间的争斗,“轼旧苦痔疾,盖二十一年矣”,还详细解释了如何使用茯苓治病,以及拜托程正辅为自己留意购买药材。可以想见,如此困窘的事情,非至亲至近之人,大概不能道也。又如同遭脚气困扰的蔡襄、黄庭坚、陈亮、朱熹等人,都在与友人的书信中抱怨过自己的病况。蔡襄《脚气帖》云,“自四月以来,辄得脚气发肿”;黄庭坚写道“某比苦脚气时作,头眩、胫中痛”;陈亮写信,“入秋脚气殊作梗,意绪极不佳”;朱熹也抱怨脚气发作之后,“手足俱痛,至今未平”。这些并不庄重,并不风雅,甚至沦于困苦窘迫的怨念之辞,未尝不是宋人生活的另一面。

无论是情谊殷切的投赠,还是困于病苦的抱怨,都是极其私人的表现。比起收入文集,经后学反复诵读的堂皇文辞,在私信间,更能见到这些士大夫的真实一面。解赠或求乞,风雅或困窘,都承载了当时士人之间的挂念,正所谓“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在场感:只字与片纸

《千面宋人》不仅收录了书信文本,更有大量书帖的精美图片。正如仇春霞在后记“宋人笔记里的密码”所言,翻阅上百封宋人墨迹,就像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见字如面,传世书信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帖图片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在场感。这也是《千面宋人》有别于其他书信类研究和宋史类著作的重要特点。观赏书帖,笔迹各异,仿佛能看到笔者的声气形貌,千人千面。如范仲淹《边事帖》《师鲁帖》,字势峻峭,挺劲秀特,观之很难不想见其为人,想见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怀。而沈辽《动止帖》笔势飞扬,能想见这大概是一位性情放旷的士子,而非重视法度的传统儒生。

不仅各人各有特点,即使是一人写就的书帖,形迹也有不同,从中亦能窥见其人心境。《千面宋人》中所录信件最多者,当属大书法家蔡襄与苏轼。蔡襄早年所作《海隅帖》,采用颜体书风,端正中有婉媚秀劲。此时他虽遭贬谪,但毕竟年轻,加之外放的地方是家乡福州,能推测此时蔡襄的心境还是比较平和的,相信自己还有拨云见日的一天,后来也的确成功返回了京城。而他晚年所作《脚气帖》,则用行草书写,率意洒脱,从笔势和章法中,能够直观感受到他的心境比起年轻时候有大不同之处。又如苏轼的书帖,很多帖结尾处都是“拜”字,如“轼再拜”。但不同书帖中,“拜”的写法又各有不同。有字势较为收敛端庄的,如《归安园丘帖》《平复帖》《入冬帖》《新岁展庆帖》,也有最末一竖纵贯直下的,如《阳羡帖》《人来得书帖》《淡面帖》。这种字势的变化,仅凭文本材料是无法感受到的,必须借助书中插图,才能获得如人亲临的现场感。

古时交通不便,一别之后,再难相见。寥寥数字背后,浓缩了鲜活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正所谓“情长纸短”如是。宋一朝的士人,既拥有高超的文字水平,又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其信札正如一处窗口,使后人能够观其声貌。“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他们临渊履冰,浮沉宦海,而书信正如一尾尾游鱼,纵使波涛险恶,犹可传消息。(葛涵瑞)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