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培
1月14日,由张译、张颂文、李一桐、张志坚、吴刚等多位实力派演员联袂演绎的扫黑除恶题材剧《狂飙》正式播出。作为首部以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背景的影视作品,《狂飙》的故事“刀刃向内”,直指政法系统内部的“保护伞”问题,在跨时代的刑侦故事中,探见复杂人性与社会变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跨时空双线叙事,演绎硬核黑白较量
故事一开始就是临江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表彰总结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动员部署大会。在省教育整顿驻点指导组的组长徐忠带队去京海侦查的过程中,背后的涉黑真相被一点点挖出。
在处理这一特殊题材时,《狂飙》采用双线并进的叙事结构,演绎跨越二十载的黑白较量。剧中的第一条主线是临江省扫黑办特派督导专员下沉京海,对当地余留黑恶势力开展铲除行动、对腐败分子进行教育整顿;另一主线则回溯到2000年,从原点讲述黑恶势力的形成、扫黑除恶的持续推进,以及双方的斗智斗勇。通过两条主线的穿插比较,直观地感受人物成长变化的心路历程。
在正邪群像的构思上,剧集致力于打造差异化人物,发掘个体的多面性。李响和安欣为同期入职的警察,一个小心谨慎、按部就班,一个敢于冒险、行事大胆;高启强生意上强硬毒辣,却为亲人保留着内心的柔软;高启强的弟弟高起盛头脑聪明,既自负又自卑的他,由于急功近利,逐渐偏离了人生的方向。好人有软肋、坏人不扁平,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角色的妆化造型也对应地有所区别。演员们以过硬的台词功底、饱满的情绪张力,将观众充分带入情境,感受人性纠葛。
冷峻的画面基调、激烈的追逐动作戏、跌宕的叙事节奏下,剧集的气质充满血性;亦正亦邪的群像塑造、暗藏玄机的对话设计、高信息密度的场景调度,则构筑出强烈的悬疑感。《狂飙》糅合了刑侦剧的基本要素,剥茧抽丝将情节层层展开。
二十载京海风云,勾勒真实社会变迁
从2000年至今,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的扫黑除恶工作也进行了多次迭代。透过《狂飙》中的二十载京海风云,唤起了一代人的共情。
谈及《狂飙》创作初衷,导演徐纪周表示:相较于其他的刑侦剧,扫黑题材剧具有很强的民生背景,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勾连得更为紧密。“所以这个题材找过来,我没什么犹豫,一定是要干的。我是希望通过讲一个扫黑除恶的故事,勾勒出中国社会这20年的一个变迁,也希望讲述我们70后,或者更严格说75后,这一代人走上社会的这些经历。”
鱼贩子高启强从社会底层摸爬滚打,虽然财富不断积累,却也走上了官商勾结的不法之路;干警安欣在升官发财的诱惑中,拒绝了贪腐,守住了初心——个体在大时代变化的面前的选择,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小到扰乱菜市场公平营业环境的涉黑人员,大到涉黑命案、政法队伍的治理问题,剧中的故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对黑社会分子、黑社会团伙的加大力度打击,对内部“蛀虫”的整顿教育等内容,则与近年来的国家政策相契合。20年的时间跨度下,黑恶势力被反复打击、又不断重生,扫黑除恶行动进入常态化的新阶段,对政法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借由剧中人物的具象成长,时代的特质也得以描摹。
“大尺度”品质剧:彰显正义意志和扫黑决心
题材敢突破、叙事多维度、视听重细节,《狂飙》的扫黑除恶常态化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故事,丰富了刑侦剧的垂直表达,也对一代人成长的特殊切面予以还原。
从故事选取的层面,《狂飙》对于黑恶势力与保护伞之间关系的聚焦是有突破性的。在视听呈现的层面,镜头调度、台词设计、角色演绎等方面的设计,也体现出制作团队的用心——景别变化的长镜头带出丰富的画面信息量,暗调画面、推拉的特写镜头营造出强烈的压迫感,看似平静的对话、微小的动作中涌动着暗流。细节处的打磨,让剧集的表达清晰、淋漓。
而对于戏剧化效果的把控,制作团队也经过反复斟酌。“展现民生的故事,真实度要非常精准,每个人都可以对标自己的生活。一旦那种戏剧感太强了,大家立马就会觉得游离,但是本身一个黑白对抗的故事,这些在灰色地带的人,他的人生、他的故事,又是那么地充满戏剧性,所以在真实和戏剧之间一定要把握好,别被形式感所左右。”导演徐纪周如是说。
从错综的案情走向背后的复杂人性,从个体经历望向时代脚步,《狂飙》完成了现实主义笔触的高品质创作。剧集展现了政法干警坚如磐石、无可动摇的意志,彰显出国家在扫黑除恶常态化阶段的力度和决心。这一立足时代、视角独特、以真实为尺度的作品,让扫黑故事有了生动的影视表达,也让刑侦剧的现实意蕴更深一层。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