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闻】《音乐之恨》:让哲思潜入寂静之海

2023-06-12 10:06:2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杨 道


(资料图片)

在《音乐之恨》的首页,有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诗:音乐在忧愁上洒下了几滴遗忘的祭酒。忧愁之于沉淀着回忆的灵魂,正如渣滓之于盛着酒水的酒壶。

《音乐之恨》 作者:【法】帕斯卡·基尼亚尔 译者:王明睿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2023年3月

这样的开篇于我而言,充满了诱惑,如同该书作者所说,我们用布匹包裹着一种声音的裸露,它来自婴儿时期,伤势严重,无声无息地待在我们体内深处。这些布匹有大合唱、奏鸣曲、诗歌。

我们的身体里一直存有声响,这使得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歌者、鸣者和说者。但我们自己的耳朵听不到这些古老的声音和呻吟。

《音乐之恨》似乎就是我所提到的那匹布。它是法国著名作家帕斯卡·基尼亚尔的散文作品集,一部知觉、神话、历史和哲学相缠结的音乐沉思录。它论述了听觉的本质,作者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开始追溯,音乐何以成为痛苦和死亡的起源。作者解读了音乐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提出了对音乐的反思:音乐在何种程度上会变成痛苦?他试图探究音乐与恐惧、音乐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音乐“高雅”的固有印象,让读者看到那些喜欢最精致又最复杂的音乐,能够一边听音乐流泪的人,也拥有不善的一面。在论述中,作者对音乐的“仇恨”似乎合情合理,而人类与音乐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值得审视。

基尼亚尔对哲学、历史、艺术有深入的研究。他于1966年开始创作,著有大量小说、评论和随笔。他来自音乐世家和语言学世家,使用文字书写音乐似乎是他命中注定的事情。他创作于1991年的小说《世间的每一个清晨》被改编成经典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在世界影坛引起很大的关注。

他的其他作品也极富个人特色,和《音乐之恨》一样,都充满着极具节奏感的音律。

是什么让悲伤在日出时终结?是音乐。这是基尼亚尔的回答。而音乐,也是《音乐之恨》译者王明睿所能找到的正确打开基尼亚尔的方式。无论是塞壬之歌还是俄耳甫斯之琴,抑或是伯牙学艺以及成连入海,音乐都是基尼亚尔连通神话和现实、过去和当下、自我和世间万物的纽带。

《音乐之恨》为基尼亚尔研究专家的国内首译。它延续了作者早前的作品《世间的每一个清晨》及《罗马阳台》的艺术之旅,书写黑暗与孤独的永恒主题。书中的表述充满哲思,断章式的写作和鲜明的意象群,如同深渊的声声呼唤,清晰而深具悬空感。

于小说读者和音乐听众而言,在阅读此书过程中,俗世是他们用来放置双脚的地面,是寂静的制造者。而音乐让人们闭上嘴和眼,潜入寂静之海。

出生在1948年的基尼亚尔是法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异数,有评论说他“一个最谦逊同时也是最傲慢的作家”。基尼亚尔小时候患有自闭症,长大后,他常常离群索居。他喜欢蒙田的随笔作品和《一千零一夜》的传奇。他擅长用另类的叙事还原古典情怀,用经典和记忆连通历史和当下,拂去岁月的尘埃,他的文字总有隐隐的、古老智慧温润的光泽。

在《音乐之恨》中,这种光泽达到了极致:

当夜幕降临,有一个寂静的片刻。这一片刻在鸟儿沉默后突然来到,它蔓延开去,直到青蛙唱起了歌。雨蛙喜爱午夜,同样,公鸡和大部分鸟类都喜爱在升起的阳光中建立自己的声音领地。虽然阳光不会“自己”升起,但阳光能“举起”大地上的可见物与天空的周遭。

音量降低得最快的瞬间不在夜晚,而在黄昏。那是听觉的最小值。

……

我跟随基尼亚尔在他音乐一样的文字里游弋。这其实是一条储有多元文化的历史长河,河里漂着不可见物和文字、古人的影子、寂静、隐秘生活、无用艺术、个性与爱情、时光与乐趣、自由与欢乐,等等。而我站在河岸上,在六月一些泛黄的树叶间、颤动的光线里,听基尼亚尔压低嗓音从树林间传递过来的悄悄话:

寂静之于耳朵正如夜晚之于眼睛。(杨道)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