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兰州大学文艺评论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教授 周仲谋
近年来,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呼声在国内学术界得到广泛响应。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既需要理论研究层面的不断深入和持续完善,更需要创作实践层面的探索尝试和开拓进取。贺泉执导、张良学等人编剧的影片《远山淡影》,巧妙地把悬疑片类型与中华传统美学结合起来,在讲述扑朔迷离的探案故事的同时,融入中华美学精神和传统文化元素,营造出意蕴幽深的意境,在实践层面上呼应了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倡导。
《远山淡影》剧照
(资料图)
从故事表层来看,电影《远山淡影》的主要情节围绕一件离奇命案的侦破过程展开。影片由河边发生命案拉开帷幕,死者陈默是一家照相馆老板,根据目击者捕鱼老汉的描述,警察章欣利用模拟画像画出了嫌疑人的面貌,进行比对后却发现嫌疑人竟是一位“死亡”多年的女性。章欣以嫌疑人掩埋在现场的笔记本为线索进行调查,由此引出对往事的追溯,并牵扯出多年前的连环案件。经过一番调查,章欣根据多年前幸存者的录音,画出了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竟然是照相馆老板陈默。在真相即将浮出水面之际,剧情再次出现反转,原来杀死陈默的,并不是离开淮川后杳无消息的林音,而是被误以为死去的严华,她作案的动机是为好朋友林音报仇,并选择替林音活下去。
影片情节一波三折,层层反转,引人入胜,不过创作者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故事,而是尝试在悬疑片的类型外衣之下,融入中华美学旨趣,在两者水乳交融般的结合中,丰富内涵意蕴,增强艺术效果。
片头中片名“远山淡影”四字,以宋体书法写就,而笔画多处出现左右翻转的情况,暗示着剧情中某些错位的真相。案件的扑朔迷离、错综复杂与片名构成了呼应,有限的线索恰似“远山淡影”的轮廓,山水风景隐约呈现,景物细节却看不分明。重重疑窦如同浓浓迷雾,对案情的追踪调查就像雾里看花,朦朦胧胧。警察章欣和沈张等人在案件侦破过程中,似乎一次次接近真相,又总是难以清楚地把握。最终迷雾散去,真相大白,却又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电影的画面构图,颇得古典诗词和绘画“荒寒”美学的精髓。例如开头部分,在河边水雾弥漫的氤氲氛围中,几株稀疏树木的枝丫伸向阴沉天空,静寂中突然传来几声寒鸦鸣叫,荒凉肃杀之气呼之欲出,营造出清冷、辽远、幽深的境界。随着情节推进,片中多次出现人物站在缓缓流淌的小河边,眺望远处连绵起伏山峦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远山、流水、枯树、荒草、芦苇等物象,共同构成了秋风萧瑟的图景。而片中黄叶落满大地的景象,亦让人联想起古典诗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除了自然环境外,片中破旧的建筑、简陋的房间、昏暗的街道等,同样散发出阴冷、颓败的气息,给人压抑的感觉。
“荒寒”是中华美学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句,荆浩、范宽等人的山水画,都有着疏淡清冷、寒意凛然的高远意境。“荒寒”与“野逸”紧密相连,寒由荒生,逸由寒起。面对萧瑟肃杀的荒寒环境,人们不由得生出壮志难酬之慨和壮怀寂寥之情,并进而产生隐逸之念。《远山淡影》中所表现出的“荒寒”,不仅是人物活动环境的写照,也是人物命运遭际的写照。影片中的人物,无论是有舞蹈才华而难以充分施展的严华、林音,还是有绘画天赋却不能成为画家的章欣,亦或是在破案、升职上不能如愿的沈张、老李,都有郁郁不得志的忧伤愤懑。“荒寒”的美学境界与人物的坎坷命运构成了相互映照的关系,使片中人物身上多多少少带着遗世独立的孤独、忧郁、清绝气质。这样的人物形象很有特点,也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远山淡影》里中华美学的融入,还体现在对“留白”技巧的运用上。“留白”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常用技法,例如在书法、绘画中,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书写部分或绘画部分与留白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布局精美,给观者留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在《远山淡影》中,“留白”技巧既被运用于画面的布局、构图之中,也被运用于情节的叙述中。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追忆往事,却不是完整还原,而是散点式呈现,让观众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讲述的部分去推理、想象未讲出的部分,虚实相生,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中华美学非常重视情感的抒发。《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白居易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国维认为,“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远山淡影》继承了中华美学“重情”的传统,在叙述案情进展时,表现了严华与林音的深厚友情,以及沈张对章欣从误会到理解支持的同事之谊。影片结尾处严华与林音同台演出的舞蹈场面,既是颇具抒情色彩的视觉华章,也是对艺术、友谊乃至人生意义理解的升华。在中华美学中,表达情感很少直抒胸臆,而往往采取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方式,对情感的抒发含蓄而克制。《远山淡影》中的情感表达同样是克制的。面对病床上的沈张,章欣百感交集,影片通过他默默给沈张点烟的动作,在无言中表现章欣内心的复杂况味。结尾处章欣与王宝告别时的对话,也只有寥寥数语,而以“远山淡影”的空镜头,来承载无限的离别之情。这种情感表达的节制,犹如古典诗歌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名句,有着余音袅袅的韵味。
《远山淡影》对中华美学的传承和弘扬,没有停留在浮光掠影式的影像符号层面,而是深入影片内在肌理的全方位浸润。影片景物呈现真切自然,情感抒发沁人心脾,情与景相互交融,情理、形神相互渗透,流露出内敛、隐秀之美。《远山淡影》对中国电影学派的探索是成功的。一方面,中华美学的融入提升了商业类型片的艺术审美价值;另一方面,悬疑类型下的故事讲述,增强了影片的吸引力,使中华美学精神的表现和传播更易于接受。《远山淡影》在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具有积极意义。(周仲谋)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内容。来稿一经采用,将支付相应稿酬。请留下联系方式。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