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热点:年代剧想要情真意切,人物设计需讲逻辑

2023-03-10 14:05:33 来源:教育之星

作者:闻 娟


(相关资料图)

2023年开年,各大类型剧集齐发力。扫黑反腐剧《狂飙》、科幻剧《三体》、古装悬疑剧《显微镜下的大明》等,无一不引发热议,颇具口碑。日前播出的年代剧《我们的日子》,聚焦家庭生活,填补了这一类型的空白。该剧聚集了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倾力演绎,在开播前便被期许为中国版《请回答1988》,似乎已经具备成为下一部出圈热剧的潜质。但是,在播出三分之一左右后,口碑急转直下,令不少观众直言“狗血、弃剧”。

《我们的日子》海报

该剧从三个80后孩子的诞生讲起,围绕三个家庭讲述了家长里短、平凡日子里的温情。虽然故事以亲情、友情和爱情为核心,但长时间的跨度使剧集的主题脱不开“成长”二字。为了刻画80后一代成长的历程,电视剧特意安排了小、大两批演员来分别演绎童年和成年角色。而观众口碑的分水岭则恰恰出现在第14集“大演员们”集体上线。值得注意的是,演员的演绎本身很难说脱离了剧本设计,也不存在接不住戏、令人出戏的情况。刨根究底,对大、小两批演员评价上的割裂,其实是人物发展上的割裂,是剧集逻辑上的割裂。

故事往往通过人物行为来展现人物的真实性格,而无论人物行为如何出人意料,其背后隐藏的性格都应该是一以贯之或循序渐进发展的。纵观全剧,王雪花这一角色的真实性格应是正义直率又不乏细腻,虽然贪玩、不守规矩,但遇事有自己的思考,珍视家人和朋友,拥有男孩都比不上的勇敢和气魄。这些性格的立意既符合其在人物关系网中居于核心的设定,也满足观众对主人公能够起正面引导作用的潜意识期待。但随着演员的更换,王雪花的人物性格也出现了偏移,甚至最初令人感动的闪光点也消失不见了。

单看小雪花这一阶段,其角色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小雪花拯救杨思宇的正义之举加深了王、杨两个家庭的联系;为干妈献出写诗妙招,加速了干妈、亲妈之间的友谊修复;她甚至还是小叔和父亲两人沟通的桥梁……将“侠”与“义”集中体现在一个6岁小女孩身上,这种内在反差着实容易收获观众的喜爱。同时,这一阶段的小雪花也有一些小缺点,作为孩童,她的观点和行为有自身局限性,反倒更显真实。反观雪花长大后,人物性格在表达上过于肤浅粗暴,“侠”就变成了“莽”,“义”则大多变成了猛喝心灵鸡汤后的幡然悔悟。

这种转变缺乏铺垫和过渡,也缺乏合理的动因。以在家庭中受到不公待遇为例,小雪花感受到哥哥更受姥姥偏爱,由起先的失落,借着父亲给补偿的机会,发展为一次解决问题并释放情绪的探索。父亲问:“我们偷吃姥姥的东西,好吗?”小雪花答:“那姥姥把哥哥带到这屋锁门,不让我们看到算不算偷吃啊。”此时,小雪花的人物行为和人物性格是紧密贴合的,并且内在逻辑在父女俩的对话下更显自洽。

大雪花在得知哥哥拒绝保送名额,家人反逼自己读中专做出牺牲时,将矛盾演化成一场一个人对抗全家人的“自卫战”。剧中对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时代背景缺乏必要的交代,就连大雪花这一角色本身似乎也缺乏对周围环境的清醒认知。在一场矛盾爆发的戏上,一连串激烈的质问暴露了人物设计上的逻辑漏洞,角色似乎从未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紧张,对家人节衣缩食为哥哥看病的情况浑然不觉。

同样是描写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不公待遇,《请回答1988》的德善一角对于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更加明确。她的情绪爆发有前情的步步铺垫,最后为家人做出的包容和妥协既出于性格又体现性格。这也更加说明,当人物行为沦为激发矛盾的工具,其背后承载的人物性格必然有所偏移、前后不一。

好的年代剧,“过来人”可以从中看到熟悉的生活,看到过往的回忆,看到支持自己一路走来的力量;年轻人可以从中看到长辈们的“历史”,看到自己与那些不曾了解的故事之间的连接,看到一代接一代属于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传承。真正的以情动人,不需要情节多么跌宕起伏,首先需要的是将主要人物逻辑捋清楚,用一两条主线带动全面,避免过于密集的冲突与和解硬催泪。

(作者闻娟为图书编辑)

关键词: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