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信息:线下演出迎来春天,舞台剧踏上破冰之旅

2023-02-21 10:22:50 来源:教育之家

春节前后,北京地区人艺剧院的《正红旗下》《茶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哥本哈根》,民营小剧场的《恋爱的犀牛》《枕头人》等接连恢复演出,上海地区《剧院魅影》《曾经如是》《赵氏孤儿》《小说》等大小剧场作品争相上演。三年疫情对舞台剧的线下演出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今年初,线下演出市场开始显著回暖,这让行业内外的戏剧人与观众都充满了期待。围绕线下演出的相关话题,光明网采访了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彭涛、戏剧导演刘晓邑和自媒体“音乐剧bot”的运营者啵啵(化名),展望新一年的舞台剧的复苏与发展。

市场复苏:线下演出重焕生机

“去年对于行业里的每个人而言都是很困顿的一年。每个人都很不容易,但这也是考验大家的时候。”刘晓邑回顾过去一年的演出情况时总结,“从业者需要思考,在面对大环境的困难时我们应该迸发出怎样的品质,如何存活下来。同时也希望从业者新一年里生活稳定,身体健康,这样才能遇到更好的机会,同时创造更好的机会,多把心思放在内容生产上,多多研发自主的产品、剧目和作品内容。”


(资料图)

图为春节前后舞台剧的演出海报

如今刚刚开年,舞台剧市场已有明显的回暖迹象,各类演出争相上演。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报道,往年属于营业性演出淡季的春节假期,演出总计超过六千场,观演人数已经恢复至2019年的85%。根据博主啵啵的观察,京沪两地的市场最近接连公布巡演计划,争相开票,小剧场音乐剧更是重启了大剧场版的演出计划,剧目制作方对演出市场充满自信。“上海节后演出恢复得很早,比如《银河铁道之夜》大年初四就重新开始演出了,大概是剧组和观众都想早日在剧场中见面吧。”

主题创作:充分利用好传统元素与文学作品

传统文化元素在舞台剧创作当中的运用一直是近些年的重要创作方向,不同作品之间的主题立意与创作方法不尽相同,风格各异,形式多元。新年以来诸如舞剧《咏春》、音乐剧《东坡》等新作品也依然将故事题材聚焦于此。

音乐剧《南唐后主》、舞剧《东坡》官方剧照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近年来的重大课题。面对前人留下的浩瀚文化,我们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主题的运用应该格外注意推陈出新。应该警惕‘一窝蜂’把传统文化庸俗化的现象,要避免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将传统文化元素流行化、表面化的趋势。在舞台剧的创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内涵,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简单化运用。”彭涛强调。

作为国风音乐剧《南唐后主》的导演,刘晓邑更希望可以从民族文化中挖掘更多的内容,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不仅仅是从叙事故事上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样也应该注重对于文化风格、舞蹈语汇、语言美学等方面的吸收,通过创作舞台剧的过程挖掘和沉淀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写意观和审美观,“这个过程是需要所有创作者一起努力发掘和探索的”。

话剧《狂人日记》、《我不是潘金莲》官方剧照

同为去年备受瞩目的作品之一,陆帕导演的《狂人日记》代表了近些年线下舞台剧创作探索的另一重要方向:文学作品原著的舞台剧改编。诸如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白鹿原》《主角》,丁一滕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李建军导演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及改编自梁晓声原著的《人世间》等佳作层出不穷,虽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和讨论,但都在如何改编文学原著上作出了不同方向的探索。

“用于改编的文学作品原著往往是名家名作,具有非常强的文学性,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人物形象,思想性比较高,为舞台剧改编奠定了很好的文学基础。”彭涛说。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改编的浪潮在今年仍然会延续,但如何将优秀作品在舞台上呈现,做到不复制内容且兼顾剧场性探索的追求,仍然是值得所有创作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改编过程中编剧和导演对视角的把握,对作品现代性的追求和对表现形式的突破与创新是最值得期待的”。

展演形式:线上技术与线下引进相辅相成

线上直播新技术对舞台剧线下演出带来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传统舞台剧演出依赖于剧场或是表演空间,但在疫情影响下线下演出受阻,从业者们努力探索网络新技术,尝试着通过线上直播、展播放映等方式积极开拓舞台剧演出的新方向。比如大型民族舞剧《醒狮》首创了线上低票价付费直播,既弥补了精心准备的演出无法如期与观众见面的遗憾,也为制作方回收了部分成本,引起了业内外的热烈讨论。自媒体博主啵啵认为这样的举措是应急之下曲线救国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完成了制作方和观众的双向弥补,同时开创了一种新的线上舞台剧商业模式。“疫情期间,剧组和观众都非常需要彼此。线上直播既让剧组得到了观众的反馈,也能继续让观众感受到舞台剧带来的精神力量。”

舞剧《醒狮》官方剧照

同时,舞台剧独一无二的现场性也是线上演出所无法替代的。“无论是与演员面对面地交流,还是与其他观众一同在剧场里感受观剧的仪式感,舞台剧的主体仍然是剧场空间,现场集体观演时的群体性体验是无法被线上技术的传播轻易替代的。”彭涛教授指出,“但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为舞台剧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吸引了线上网民的关注,有利于引导更多观众走进剧场,相信这一形式也会在未来有新的发展和探索空间。”

如今,中文版的《剧院魅影》即将开始巡演,国外舞台剧目大IP的引进始终也是国内舞台剧市场的重要内容。因海外剧团受全球疫情影响无法进入国内巡演,除了疫情前就已经在大规模采用高清放映官方录像的传统剧目引入形式之外,近些年来舞台剧行业多采取引入国外版权后重新制作中文版的方式为观众带来国外的剧目。“这样的方法相当于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创作。”刘晓邑说,“希望创作者可以在引进剧目的过程中,跟外方团队艺术家共同工作,从而学习更多优秀的工作方法,将制作经验反馈到我们自己的原创作品中,激发创作活力,推动艺术形式和舞台语言上的新探索,促使国内舞台剧行业实现新的突破。”

(光明网记者陈凡玉采访整理)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狂人日记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