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开启不一样的文化探寻之旅

2023-01-06 18:20:06 来源:教育联播网

作者:舒笑梅

继《故事里的中国》《典籍里的中国》之后,荧屏文化大餐再次“上新”——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全国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时代面貌。节目突出非遗作为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点的作用,走进城市生活中寻访和体验,创新性地讲述了新时代与非遗“遇见”之后的故事。


(资料图)

以地理为坐标,开启非遗探寻之旅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非遗大国”,目前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是由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共同推出,充分发挥资源、平台和创作优势,以地理为坐标,整合全国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篇章结构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非遗强省”打造影像志。

这段文化探寻之旅,既是探“遗”,也是探人、探景,节目大胆走出演播室拍摄的模式,来到非遗项目发源地沉浸式体验非遗。第一季以浙江作为开篇,主持人撒贝宁与嘉宾单霁翔、潘鲁生、陈数一起,畅游非遗街区“葭沚老街”,在街头巷尾与三十余项浙江省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相遇”。当地特色的地理风貌、深厚绵长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年的生活美学在这里融为一体,带领观众感受一方水土浸润之下的非遗特色,感受从地理方位坐标到中华文明坐标的赓续传承。

以传承为基点,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各省的代表非遗项目琳琅满目,如何让观众更真实细致地感受非遗的魅力?《非遗里的中国》为此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体验”的传承之旅。在节目过程中,几乎每一个非遗项目都会给主持人和嘉宾亲自上手体验的机会,同时非遗传承人在旁给予经验的传授和讲解。第一期节目中,撒贝宁和几位嘉宾来到“蚕丝工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蚕丝织造技艺(辑⾥湖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顾明琪老师指导下进行缫丝比拼,感受蚕茧变成蚕丝的匠心过程;随后来到龙泉青瓷工坊,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徐朝兴的指导下进行“拉坯大体验”,还学习了徐老的拿手绝活“跳刀”技艺;在台绣工坊,众人变身“绣娘”,上手操作“雕绣”技艺中重要的步骤“剪布底”。

从眼动,到手动、心动,这段非遗之旅中有对传统技艺的敬佩,有对世代传承的欣慰,有对精美物品的赞叹,还有亲手制作的成就感。“沉浸式体验”让一个个非遗项目从“名词”变成了“动词”,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了云上的“参与者”,生动诠释了非遗活态的传播、活态的传承。

以发展为方向,擦亮非遗新时代风采

此外,《非遗里的中国》还突出展示了非遗的新时代风采。节目挖掘各省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一边讲述其演化变迁,一边展现其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凸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例如节目第一期就走进“蚕丝科技空间”,让观众认识了一位科研工作者——陶虎,他以蚕丝为原材料,创新研发出多项蚕丝科技产品,包括蚕丝骨钉、蚕丝硬盘、甚至还用蚕丝材料制作的“蚕丝脑机接口”。一根蚕丝“跨越时空”的故事让嘉宾和观众都为之惊叹,完全打破了部分人对非遗“古老”的刻板印象。

从自然文明到生活文明,再到科技文明,非遗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一直在延续,展示出中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原本用来做茶具的龙泉青瓷,从生活场景移入传世工程,现在被做成了杭州国家版本馆的青瓷屏扇;原本用来做生活器皿的铜,现在变身成各式各样的铜雕艺术品;原本代表传统审美的台州刺绣,在先锋刺绣艺术家林霞的手中创新应用于现代艺术品……节目在呈现非遗之美的同时,还发现了它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薪火相传的传承和创新之中,非遗正在焕发出别样的时代光亮。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遗既沉淀了旧时光的精华,又链接着新时代的精彩。它们根植于本土的百姓生活中,因而获得了最质朴的原初生命力,一颗颗中国智慧的种子,正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非遗里的中国》以地理为坐标、传承为基点、发展为方向,让优秀传统文化与综艺节目的跨界创新实现了新的突破,以非遗为题,为“是以中国”做出了新的诠释。

(作者舒笑梅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8928号-48   联系邮箱:315 54 11 85 @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