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青春岁月》:青春之花在边疆绽放

2022-11-16 16:05:52 来源:教育联播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罗才良、张楠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电影《我们的青春岁月》便是一部讲述青年人满怀豪情,发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到隔壁大漠参加生产建设,奉献青春,甘洒热血的影片。该片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支上海知青队伍响应国家号召,建设美丽祖国,来到条件艰苦的兵团一师阿拉尔市屯垦建设、奉献边疆的英雄事迹,生动映射出上海知青及全国各地援疆青年与兵团干部职工共同在大漠中戍边屯垦、建设边疆的光辉岁月。影片中,知青们思想转变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兵团人身份认同的过程,他们在兵团发光发热、奉献青春、勇毅前行,为新时代青年人树立青春奋进的价值追求提供了参考,树立了榜样。

《我们的青春岁月》海报

“青春,是一种深沉的意志,是一片恢宏的想象,是一代人炽热的情怀,更是生命的深泉在快意涌动。”影片以步入老年的知青重回故地展开深情回忆为视角,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展现各位知青性格和心境的成长变化过程。离开温柔乡的知青们,初到位于祖国西部边陲的兵团,无论是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还是心理上都有各种不适应。他们抵触、抱怨、不守规则、好吃懒做,甚至逃回上海。然而,随着农场劳动生活的深入,他们体会到边疆屯垦的意义,体验了生活的乐趣,更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让农场、连队的生活变得更好,让未来变得更加明朗。

影片运用了大量矛盾、冲突的情节来推动剧情发展。由于灌溉问题,黑子哥与他人发生争执,为了解决灌溉难题,拥有水文知识的戴林发被组织发现并获得提拔。农场的一名孩子癫痫病发,热爱医学的冯眉眉对孩子及时救助,顺利进入农场卫生队,并得到进修机会。姑娘们带来的时髦服装、知青们盖起的简陋浴室、开春前被维修好的拖拉机……一个个具有时代感的物件,都象征着知青与兵团农场产生的感情联结。当大家的能力得以施展,让这片火热的土地变得更好,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变得更幸福时,他们的心也真正地由黄浦江边移到了塔河畔的大地上。

不同于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叙事方式,《我们的青春岁月》以一条条感情线将故事人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为理想和事业而奋斗,连谈情说爱也抱以青春乐观主义精神。对于知青们来说,爱情是艰苦环境中精神上的寄托,彼此的陪伴也成为他们奉献边疆的动力之源;对于兵团人来说,爱情是生活的调剂,也是生命延续、戍边事业接力的需要。片中的感情戏让观众在为之动容的同时拉近了与角色的心理距离。艰苦的环境背景下,爱情使知青们的形象更加鲜活、也更加动人、可感。比如,冯眉眉和戴林发是一对在塔河畔相约为兵团事业奉献终身的恋人,却在大喜前夜天人永隔。因为水文测量,戴林发不慎坠河,永远留在了自己的岗位上,也永远留在了塔河畔。承受悲痛的冯眉眉决定独自完成他们的誓言与承诺,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兵团,奉献给这片土地。

此外,影片也刻画了第一批军垦人的形象,赞颂了兵团建设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老班长身着打满补丁的军装,连长在尘土中跟大家一起劳作,黑子哥带着老婆孩子根扎农场……这些就地转业的军人,在大漠中与风沙搏斗,屯垦戍边,永不换防,践行着兵团人的使命与担当。

《我们的青春岁月》以一支青年队伍为代表,展现了兵团人的精神谱系,也展现了兵团精神的传承过程。影片以青春为名,以历史为轴,追忆了峥嵘岁月里上海知青和兵团青年的青春奋斗史,艺术再现了兵团人在建设新疆过程中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激昂状态,让观众在如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体会到胡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等催人向上的宝贵精神。(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享: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