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国鹏
知名网络文学作家三生三笑在谈到现实题材文学创作时说:“莫起空中楼阁,夯牢现实根基。”这句话点中了现实题材文学创作的软肋。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有人不断提出困惑,其实还是与“空中楼阁”这个老病根有着莫大关联。
(资料图)
日前,应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专栏之邀,三生三笑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心得。现实题材文学该如何创作?这位年轻女作家表达的核心观点是“莫起空中楼阁”。作为一位优秀现实题材文学作家,三生三笑回答这个问题很合适,她的答案也有说服力。
三生三笑擅长现实题材创作。她的代表作《粤食记》《我不是村官》《甘霖》《白衣暖阳》(原名《我们都是天使》)等,关注的目光都放在了基层和民间。从写作风格上看,她又特别擅长把文化文旅、民俗风土融入创作,刻画富有人情味的民间百态风情画,因此很受读者追捧。
能把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写好,熟悉生活肯定是第一位的。三生三笑介绍:“在写网文之前,我进过外企,当过村官,做过图书馆馆员,既在一线城市最顶尖的甲级写字楼坐过班,也在粤西最贫困的山区量过青苗。”她表示,正因为有了这样丰富的经历,对现实生活特别熟悉,所以产生了创作现实题材作品的动力,短短几年间就写出了四五本反映基层生活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有艺术加工而不失真,观照广泛而不失焦,好看,好玩。其中,《粤食记》入选2022年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我不是村官》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
现实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当然不是自然主义地对现实进行原样摹写。三生三笑说,基层工作经历“说出来似乎很精彩,分派到每一天,实际上是枯燥无味的,是没完没了地下乡走路,是没日没夜地写材料看文件,是千篇一律地走访个案整理数据……这些日常生活,显然不适合用在文学作品里。有许多涉及私隐的人和事,更不适宜贸然照搬。”针对这个问题,她是如何解决的呢?她的办法是“艺术整合”。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化的过程。把那些散乱的、琐碎的素材加以整合,别具匠心地连缀起来,故事自然更集中、更凝练、更好看。当然,整合能力的大小,连缀水平的高低,就要看作者本人的见识和功力了。
她还回答了“矛盾冲突该怎么写”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关键。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矛盾冲突的设计至关重要,因为正是在矛盾冲突的推动下,故事情节才能演进与展开,才能把人吸引到故事中,才能让故事产生打动人的力量。制造矛盾冲突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出针锋相对的对立面,但是,这种办法固然省劲,又会带来很多游离于生活逻辑之外的“后遗症”——我们都有切身感受,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事并不能如此简单化的划分,好或者不好并非能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三生三笑说:“我用的也是笨办法:在不断深挖一个题材的时候,反复变换角度来看矛盾。”她表示,用这种办法,即使不写负面形象,依然能够设置悬念、制造冲突,依然能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从作品看,她确实做到了。
有人感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较之其他题材更难,颇有点类似画家感叹“画鬼魅易”而“画犬马难”的味道。《韩非子》里记载了一个故事,齐王问一位画家,画什么最难?这位画家的答案是:画狗画马之类最难。在这位画家看来,之所以狗、马最难画,主要因为狗、马大家都见过,又都非常熟悉,一旦画得不像,哪怕只是某个部位稍微不成比例,也逃不过大家的眼睛,如此一来,画家的声誉也会受到不利影响。而鬼魅呢,反正谁也没见过,随便画就可以,没什么限制,大可天马行空,画出来也不会有人指责画得不像,画家的压力自然要小得多。
乍看上去,这个类比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细究起来,确属似是而非。其“非”在何处?我们不妨认真分析一下。如果说,现实题材创作难,是因为读者对现实生活太熟悉,因此不好写——因为读者很容易从中找出漏洞,发现作家写得不真实,发现故事既不符合社会现实,也不符合生活规律——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应该归之于题材,还是归之于作家?显然应该归之于作家。这不正恰恰反映出,作家本人对生活不熟悉、不了解,或者就是在“起空中楼阁”,试图蒙混过关。瞎编乱造想蒙人,蒙人又蒙不过去,还要作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把责任推到题材上,不真诚,也不符合事实。
还有的似乎在抱怨,现实题材难写,是因为限制多。这个说法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许多优秀现实题材作品的不断涌现就难以解释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自己腿脚不利索,走起路来磕磕绊绊,反过头来埋怨路面不平,是不是很过分?对一个作家来说,拿不出过硬的作品,于是就把一些合情合理的规则当作靶子来攻击,大多不过是为自己能力不足找借口,或为作品的平庸作粉饰而已,归根结底,心里还是希望滥竽充数,意在鱼目混珠。一旦被揭露出来,就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面目,把责任推到题材上,不公平,也无法令人信服。
在阐述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心得时,三生三笑还特别强调,“故事的背后,仍然要体现现实的情感、现实的矛盾、现实的羁绊。故事情节可以是虚构的,但是矛盾和感情,是要真挚的。唯有滚烫的真挚的感情,才能够打动读者的心。”这是肺腑之言,也是透彻之悟。
真情,真诚,对现实题材文学创作而言,是血脉,是灵魂。好的文学作品,最终还是靠着以真化意,以真化情,以真化境。如果作者缺乏真情,或不够真诚,对生活的观察如浮光掠影,对生活的体验似蜻蜓点水,那么进入创作过程后,即使再用力,笔触也深不下去,感情也融不进去,境界也升华不起来。
举个例子,陶渊明的诗,尤其是写田园生活的那些,获历代众多诗家倾心叹赏,其最得人心处全在一个“真”字。在陶渊明的众多粉丝中,苏东坡称得上是一位“铁粉”。苏东坡曾感慨:“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有九篇”。这足以显示陶渊明在苏东坡心目中的分量。那么,陶渊明又是缘何让一向恃才傲物的苏东坡如此佩服呢?苏东坡在《书李简夫诗集后》中的一段话可作解释:“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可见,苏东坡所动心的,就是其“真”。南宋文学家胡仔也极赞同苏东坡的这段评论,在编著《苕溪渔隐丛话》时引用苏评并又附评论:“余尝三复斯言,可谓至论。”
此外,《冷斋夜话》中曾引用李格非一段评论,中间也关联到对陶渊明的评价:“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刘伶《酒德颂》、陶渊明《归去来词》、李令伯《乞养亲表》,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是数君子在后汉之末,两晋之间,初未尝欲以文章名世,而其词意超迈如此,是知文章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在这段评论中,“如肝肺中流出”“不见斧凿痕”“气以诚为主”等语,点明是称赏提到的数君子的“真”“诚”。
再如,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是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留下《田园四时杂兴》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能把田园诗写得如此富有情趣,正是因为他能浸润到现实生活中,故而写景真实生动,感情真挚自然。范成大的文章同样写得很漂亮,还有那些旅行中作为日记而写下的笔记,更是因为真实生动而别有力量。范成大曾经作为宋朝使节出使金国。他在笔记《揽辔录》中,逐日简要记录下自己的行程及途中所历所见。范成大的好友陆游,夜读《揽辔录》时,因看到文中“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于是“感其事,作绝句”,诗云:“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皆沾衣。”陆游有感而发的这首诗,至今读来令人慨叹不已。从文学的角度来观察,这样的文字因其对现实的关注而具有了不一样的深度和力度。
现实的精彩超出想象,何必煞费苦心去构建空中楼阁?(于国鹏)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网版权所有 联系邮箱:29 59 11 57 8@qq.com